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佛法三百問
  佛法三百問
  藍傳盛醫師的作品,能使佛法初學者於短時間內,清晰明確地一窺佛法全貌。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藍傳盛
類  別:宗教哲思
出  版: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6267151297
裝  訂:平裝

定  價:NT$500

立即購買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用佛法智慧開啟另類財富密碼
用佛法智慧開啟另類財富密碼

找到最有願力的神衹,運用古老的佛教智慧,取得正善的財富鑰匙!

 
奧洛林選集:第二世紀教會著作與當代羅馬禮
奧洛林選集:第二世紀教會著作與當代羅馬禮

 
The Diamond Sutra Explained
The Diamond Sutra Explained

This beautiful Sutra can be a compass and a gauge when journeying towards understanding our true selves.

 
光中極尊 佛中之王:誰是我永久的依靠
光中極尊 佛中之王:誰是我永久的依靠

30分鐘帶你認識真正的阿彌陀佛!在家念佛好輕鬆,快速提升念佛功夫!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大小乘令人難所適從,中觀唯識真常,令人難所抉擇,中國八大宗,各有紛歧!本書化繁為簡,離雜避重,能令學人扼要了解佛法大意。
◎採用問答方式,對佛法之一般通論及大小乘,乃至印度佛學三系及中國佛教八大宗及藏密等,作簡明扼要之介紹及探討,

本書分十四個段落,共300問,從佛法通論及大小乘,
直至中國佛教八大宗,均有簡要獵涉:

一般佛學通論、小乘、大乘、業報、佛性與涅槃、
唯識宗、中觀與三論宗、真常系、禪宗、天台宗、
華嚴宗、淨土宗、律宗、藏密與真言宗。

佛法雖繁雜紛陳,
然只要從聞思修、戒定慧、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
循序漸進,持續修行,終有可成。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297.pdf

   
 

佛法浩瀚,包羅萬象,大至宇宙起源,小至極微剎那,無不該括涵蓋。又佛經艱澀難懂,每每佛書在手,不知所云。縱稍能聞思,又不知從何修起,何處下手。致青年學者聞佛法而難懂,中年學者思佛法而難解,老年學者修佛法而難悟。
佛法自印度興起,北傳南傳,各有所宗,倚重不一。大小乘令人難所適從,中觀唯識真常,令人難所抉擇,中國八大宗,各有紛岐。
作者有感於斯,遂興著書之念,冀望化繁為簡,離雜避重,故著此《佛法三百問》,以問答方式,期能挑起學者興緻,圖令學人能扼要了解佛法大意,從而於日常生活中有所發用,有所助益。
本書共分十四個段落,從佛法通論及大小乘,直至中國佛教八大宗,均有簡要獵涉。

第一段落從一般佛學通論談起,1-71問,共有71個問題。
第二段落談小乘,72-90問,共有19個問題。
第三段落談大乘,91-114問,共有24個問題。
第四段落談業報,115-135問,共有21個問題。
第五段落談佛性、涅槃,136-146問,共有11個問題。
第六段落談唯識宗,147-165問,共有19個問題。
第七段落談中觀、三論宗,166-175問,共有10個問題。
第八段落談真常系,176-180問,共有5個問題。
第九段落談禪宗,181-205問,共有25個問題。
第十段落談天台宗,206-232問,共有27個問題。
第十一段落談華嚴宗,233-243問,共有11個問題。
第十二段落談淨土宗,244-288問,共有45個問題。
第十三段落談律宗,289-294問,共有6個問題。
第十四段落談藏密、真言宗,295-300問,共有6個問題。

佛法雖繁雜紛陳,然只要從聞思修、戒定慧、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循序漸進,持續修行,終有可成。因在家修行,世事紛擾,情緣括雜,實不易守戒修定,然歷事練心,進進退退中,也能步步前行,漸漸薄貪瞋癡,慢慢去我執,日日淡五欲,轉化煩惱障及所知障,相信會逐漸離苦得樂。有朝一日再去法執,自利利人,悟入菩薩初地,也是指日可待。
至若禪宗頓悟成佛,密宗即身成佛,可信而有之,而不宜求之太緊,隨修安然即可。
總之,佛法在世間,也唯有世間求。

   
 

一、通論:1-71(共71問)

1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的目的是使自己轉迷成悟,離苦得樂,即所謂上求佛道。自己得悟了,也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同成佛道,即所謂下度眾生。
法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使眾生了生死脫輪迥。
所以簡單說學佛是為了自己了生脫死,脫離六道輪迴,跳脫三界,得到內心永遠的快樂,同時需由小迥大,從小乘進入大乘,幫助別人或眾生也同樣得樂,達到菩薩自利利人、自度度人的目的。
但是如何轉迷成悟,如何離苦得樂,前者是解,後者是行,所以如何解行並重,就需方法與歷程,這也是學佛的內容。


2 佛教是無神論嗎?
佛教是確確實實的無神論。
佛教的最終極目標是上成佛道,下度眾生。
佛道只是佛的一種境界,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各宗的佛身描述稍異),而且三身一身,它是沒有形體的,可以說是一種功能境界。所以佛不是神。佛教稱神為天神(少數為鬼神),是六道中的一道,仍有壽命極限。
其他宗教如基督教的上帝,回教的阿拉,印度教的波羅門教等,都是一神論,而且是創世論。佛教的佛無窮多。宇宙也不是佛所創造,而是所有有情眾生的共業所創造。
基督教的上帝認為宇宙及人都是它創造。
佛教將上帝歸類為色界的初禪第三天即大梵天王,同樣是宇宙及人類的創造及統禦者,不過,基督教眼中的上帝是永生的,而大梵王不是永生的,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歸類不太恰當。


3 佛教是消極、迷信嗎?
小時候對佛教的看法就是以為佛教是不食人間煙火,避居深山古寺,永絕人間。
尢其佛教很喜歡講苦空,好像人生是痛苦空虛的。又整天燒香誦經拜佛,崇拜偶像,好想是迷信的。其實,如果未深入了解佛教,也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不過,台灣目前的四大佛教團體(法鼓山、慈濟、中台禪寺、佛光山),都已積極入世,深入人群,很多其他的佛教團體也都積極入世布法,大多主張人間佛教,所謂佛法即是世間法,世間法即是佛法。所以佛教不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走入人間。
而且,佛教的終極目標是轉迷成悟,離苦得樂。在追求個人的財富、名利、食色上可能不太熱中,反而認為財色名食睡這五慾是招惹業報,諸多痛苦的來源,反而不會積極追求。而且佛教的修行非常重視「精進」,它是菩薩六度行中很重要的行為。而且認為「懈怠」是大隨煩惱之一。
佛教除淨土宗外,是一種完全靠「自力」修心養性的一個宗教,只有靠自己積極求道才能成功。
世人往往認為不追求名利就是不求上進,就是消極懶散,好像成名得利等於是人生成功的代名詞,這當然是有爭議的觀念,以後談及佛教的人生觀會詳加討論。
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是無神論,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神性即稱佛牲,所以只要有修,每一個人都是佛,都是神。而且神,不論是天神或鬼神,都只是六道中的一環。
至於拜佛像只是一種表象,用意在追思恭敬並提醒自己隨時要學佛菩薩的行為而已。
佛教不講怪力亂神,雖說修到一個相當程度可能有神通,但並不利用神通來修行或辦事。
佛教雖說因緣果報,但絕不談宿命論,因為因緣是可以製造也可以閃避,所以要修行,遠離宿命業力的束縛,只要肯修行,人人都可成佛。所謂知命後要能立命。
佛教的「有相」都是方便權宜,最終目標是追求「中道實相」,中道實相才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以後會談到。
佛教說有六道,雖然以人類的科學能力目前還無法證實,不過目今的物理理論已涉及多緯度空間及平行宇宙,愛因斯坦已證明時間是相對的,空間是會扭曲的,而且我們現所知的宇宙物質只占4%,還有23%的暗物質及73%的暗能量都看不到,所以六道再不能說因看不見就是迷信了。


4 佛教是苦與空的宗教嗎?
佛教談苦不是說這個世界都是痛苦的,主要是在強調因果論的苦果。佛教深入研究苦的原因,然後提出除苦的方法(如何離苦得樂)。
苦是從惑(煩惱)而來,有了惑會招業(受業力支配),然後引苦果。
並提出四聖諦:苦集滅道,其中集就是苦「因」,道就是修道,滅就是證滅,也是滅苦之意。
而人生的確是苦多樂少,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而佛法就是在專治苦病。
佛法談空很多人誤解為空就是「無」,所以佛教是一個消極的宗教。
佛教對空的研究非常透徹。所謂空是「自性空」而非「自性有」,並非有一個實體的自性,而是「空性」的自體,即自性並不是「無」而是「性空」,意指自體雖無形相,但有功能、作用。所以空不是「無」或「沒有」。而且也不是「斷滅」,即遇緣它有功能再次生起。


5 需要拜佛菩薩像?
印度的優填王對佛陀很仰慕,他很想見到佛陀,而且希望能時常跟佛相處在一起,這是一種思慕之情,最初是用畫像,而後慢慢而平面演變成立體的,這就是佛像的緣起。
其實面對佛像,我們最需要的是生起思慕崇敬之心,然後叮嚀自己要學習他所傳的法及他修行的行為法止,是我們模仿學習的榜樣。拜佛像只是一種表相,表達一種恭敬,切不可執相。佛教追求的是中道實相,絕對不可混淆予盾。密宗就是太多執相,執了相又要多一道「相而無相」的修行手續,不過佛法面對各種根器的眾生,只要心生歡喜不執著就好。


6 學佛有什麼好處嗎?
學佛有諸多好處:
1.行善可以種善因,積福報。止惡可以免造惡業,免得惡報。
2.叫人修正自己的身口意的惡行,作人處事處處為人著想,不自私自利,會得同事長官喜愛。
3.用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及六和敬(見、戒、利、身、口、意)待人,行止真誠感人,易得人和。
4.凡事以慈悲心的動機出發,無我無私,以助人為樂,是社會上的大善人。
5.會以佛法的正知正見與人分享同樂。
6.勤修定功,身心快樂健康。
7.少慾多足,長命百歲。
8.心平靜有智慧,處事有方。
9.遇逆境、病境能坦然面對,轉危為安。
10.看破生死,一切放下,心得大樂。
11.修成正果,自度度人。

‧‧‧  ‧‧‧  ‧‧‧

二、小乘:72-90(共19問)

72 如何出離六道,超出三界?
六道是地獄-惡鬼-畜牲-人-阿修羅-天道。
三界是欲界天(有一地,包含六天)、色界(有四地,包含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地即四天)。
六道的天道往上就是連接欲界天。
六道及欲界天統稱為一地,即凡聖雜居地。
所以共有三界九地。
人是在人道,行十善可升天道。
犯五逆十惡,下降下三道。
六道眾生都是有人我執、煩惱障、見思惑。
六道的生死輪迴就是受到煩惱障所支配。
當修成聲聞初果(須陀洹),即已斷三界見惑。
當修成聲聞二果(斯陀含),即已斷欲界初地的前六品恩惑。
當修成聲聞三果(阿那含),即已斷欲界初地的九品思惑。
當修成聲聞四果(阿羅漢),即已斷三界九地的全部八十一品思惑。
故知,當修成阿羅漢即小乘第四果,才能出離六道,超出三界。


73 什麼叫非想非非想的無色界?
非想非非想是指不是「想」也不是「非想」的無色界第四天(無界色四天為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此處天人已沒有色身,只有十分細微的心識,以至於不會有「想」的行為,所以叫「非想」;但不是不存在「想」的概念,而留下殘餘之貌,故名「非非想」。非非想的意思就是不是非想
此天為世界的頂端,是世間修道者可以到達的最高境界,天人壽長八萬四千劫。


74 證到阿羅漢,還受不受報?
有惑因,就會造業,遇緣而得果報。
阿羅漢是聲聞第四果,已斷盡三界見思惑,煩惱障及人我執。但仍有塵沙惑及無明惑未斷。而且所知障未斷,仍有法我執。因仍有惑因,若遇緣,雖然修行後,惡緣已減少許多,但還是會遇到些許的惡緣,一旦因緣俱足,果報就會產生。
故說,阿羅漢雖然已跳脫六道,出三界,但仍然會受報。


75 小乘有第八識嗎?
小乘是六識論者,雖有提到第八識的名字,但無實際上關於第八識的論述或見解。
依據唯識論,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六道輪迴的主體。而輪迥理論是佛教的最根本見解,小乘雖不主張八識論,但自有它一套解釋輪迥的理論說法。

1.小乘的犢子部主張「非即非離蘊我」的「勝義補特迦羅」:帶著業力輪迴,而且承受前生果報的,即是此物。
非即蘊雖成立自我,此自我便亦非常,故不違反三法印的「法無我」。非離蘊即不離開五蘊,所以非斷,因此可以承受業力因果。
而世俗的補特迦羅的輪迴本體(如常我、梵我、神我),不是說即在身內的即蘊,就是說在身外的離蘊。
但其後的世親以大乘唯識的第八識破之。

2.有部的不失法:
有部有三派,迦濕彌羅派、西方派、中土派。前一派主張與經部論師相同,後二派各主張「不失派」及「無表色」。
龍樹大師的偈:「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財物」。不失法就像一張債券,業就像債券上的負財物,即欠債。此卷上的欠債永遠記錄著,不會流失。
有情的五薀身雖滅,但其所犯的身口意三業仍然像債券一樣被記錄存在著。
然不失法究屬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之那一類?有部將之歸屬心不相應行法。
世親問,記憶是什麼法?及無想定的人出定後心及心所又復生起,又是靠什麼法?
所以說業力與心不相應是說不過去。

3.有部的無表色:
無表色是沒有形體,但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說業力像無表色,違反「法無我」的三印。認為無表色是屬於無對無見色。
經部師提出反對。
世親提出反駁,無對無見色也是一種色法,既是色法,隨著有情生命結束而消失。經部對世親提出反駁,認為三世的色法都實有。無表色的業力過去本來即有,現世只是顯現而已。
世親認為有部的三世實有說是不對的,而且也違反「諸行無常」三法印,諸法不是不滅的實體,凡法均有生住異滅之無常。

4.經部的種子:
經部提出種子,一種身心相續的業力眝存功能,很類似於唯識的種子說,但不同於
唯識將種子貯存於第八識。
本說若將種子存於色身,身會死,無色界無身。若存於第六識,則無心定及無想天無第六識,故無法解釋其過。

5.經部的色心互持種子:
若說在無心定時,種子暫無功能,當出定後第六識種子又回復,則種子是由第六識所生。
當在無想天時壽盡再回人間,則種子是由色所生,由上同一種子可以由色也可以心生,乃互相矛盾。
故此說不成。

6.經部的細心:
認為有一種細心,此細心當在無心定及無想天時,只有心識而沒有心所。
但心及心所是不可分的,而且由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知上述五種心所是遍於一切識的。
若以等無間緣來解釋,當無想天及無心定的心識的回復是靠等無間緣,但等無間緣是相續不斷的,才稱是沒有間隔。而無想天及無心定的心識回復是有間斷的。
故此說也是言理不成。

7.藏密的最細心氣:
最細心氣等於是俱生智、俱生氣,它是無形而且法爾即有。
最細心氣等同於阿賴耶識的如來藏心,故此說是了義說。

以上內容節錄自《佛法三百問》藍傳盛◎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297.pdf

   
 

藍傳盛

一九五四年生,台灣高雄市人。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高雄醫學院內科學講師。
現任藍傳盛診所院長、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總會輔導理事長。
曾任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高雄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監事、台灣家庭醫學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公餘之暇,獵涉佛學凡二十年,對佛學研究興趣盎然,每每佛書一卷在手,終日啃讀。對佛教各宗均有深入獵涉,本書即對佛教各宗作深入簡出之介紹及探討。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能夠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人生。
   
 
2.小島先生
3.病中札記:一個乳癌及多系統萎縮患者的內心世界
4.貓與狗
5.愛相隨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