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縱橫阡陌:彰化與臺灣農業發展
  縱橫阡陌:彰化與臺灣農業發展
  紀念彰化建縣300年,詳載臺灣拓墾沿革與彰化農業的發展,展現對農地農民的熱情。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楊明憲
類  別:人文科普
出  版:楊明憲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6260120030
裝  訂:精裝

定  價:NT$650

立即購買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有糾紛?找調解會!
有糾紛?找調解會!

實用調解指南──善用各地公所的調解委員會,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台灣羅馬字協會20冬紀念刊
台灣羅馬字協會20冬紀念刊

台灣羅馬字協會成立20週年的回顧與圖片記錄。

 
當心禍從口出:公然侮辱的罪與罰(新版)
當心禍從口出:公然侮辱的罪與罰(新版)

逞一時口舌之快,小心惹刑事犯罪前科與民事賠償的問題上身!

 
漫談中國文化:企管、國學、金融
漫談中國文化:企管、國學、金融

南懷瑾文化2016新版!南懷瑾古學今用經典代表作,從文化而至企管、金融,建立中國式管理的理論基礎。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楊明憲教授為臺大農業經濟博士,對於農業政策與發展多所涉獵及研究,抱持對於彰化故鄉的情感與期許,以兩年時間完成此曠世巨著。
◎楊明憲教授實地走訪彰化每個鄉鎮市,有系統地整理許多彰化歷史資料和統計數據,記錄許多農漁畜產的演進及現況。
◎介紹許多彰化農業的隱形冠軍,也書寫出彰化的在地驕傲。
◎以臺灣─彰化─鄉鎮市為層次,循序建構臺灣與彰化農業的變化與發展,並走訪各地耆老、青農、農會、產銷班,瞭解彰化農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彰化縣是農業大縣,濁水溪、舊濁水溪、八堡圳、潮間帶、八卦山脈,孕育這片物產豐饒的大地與豐富生態。

彰化縣的稻米養活臺灣五分之一的人口,全臺的雞蛋、葡萄和花椰菜,兩顆中就有一顆來自彰化,彰化縣是臺灣糧倉,也是花卉的故鄉,更是畜牧大縣,厚植民生,樂利社會。

彰化縣建縣於1723年,「彰化縣」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縣名。「一府二鹿三艋舺」說明了台灣由南往北開發的歷程,但也因製糖工業、生產稻米、外銷茶葉,各自發展不同的經濟活動和政經地位。

農業,是人類在土地上的生產活動與生活方式,認識農業,可以增進我們對於歷史、地理、文化,還有人類文明演進的瞭解。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0120030.pdf

   
 

農業是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人類也從農業起源,直到現在的工業化社會,並以服務業經濟為主。農業活動從打魚、狩獵、採集,到農耕、畜牧,隨著水圳及土地開墾,人類開發地區也愈來愈廣,且聚集繁衍形成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常與人與地之間的利益或情感有所連結,也自然發展出許多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因此,農業不僅是一種生產活動,也是人類發展的文明史,以及農村社會與文化的表現。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脈絡可循,透過農業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以前的先民奮鬥、生活面貌、地區開發及歷史演變,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所提供的農產物及生態環境,凡事得來不易。然而當前我們所處的環境,也正在快速變化中,例如科技日新月異、氣候變遷及極端天氣頻仍,以及開放經濟與地緣政治等,都不斷地衝擊我們的生產、生活及生態,從而對於未來也有許多的憧憬及徬惶。
人類在未來仍將生存,我們也必須生活,國家還要繼續發展,任何的挑戰與衝擊,都只是更加突顯農業在未來的重要性。顯然的,從過去、現在到未來,農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年(2023年)適逢彰化縣建縣三百年,有感於彰化縣是農業大縣,也是筆者的家鄉,本書即以彰化縣農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主軸,而且彰化發展與臺灣整體息息相關,故由臺灣整體有關農業開發的歷史談起。從文化遺址、荷蘭時期、明鄭時期、日治時期,到二次大戰之後的國民政府治理,有關農業活動、生產變化,以及農業政策,都加以全面探究與脈絡整理。在臺灣農業整體背景的認識之後,再隨著彰化的開墾及開港,逐漸地將彰化農業與臺灣發展融合,並因彰化獨特的水土條件而發展出彰化農業特色,及其在臺灣農業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彰化縣內的二十六個鄉鎮市,更可具體而微地觀察到在不同時空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與農村生態之變化。所以本書即依臺灣整體、彰化縣主體、鄉鎮市個體等層次,循序建構彰化縣農業的變化與發展。
為使本書有完整的脈絡探討,筆者以近一年的時間實地逐一走訪彰化縣的每個鄉鎮市,拜訪當地耆老,聊起以前的種種情景及故事;訪問當地農會、農企業、生產合社作場、產銷班、畜牧場、魚塭,認識目前的農業現況;同時,也訪談更多的青農瞭解對未來的農業抱負。本書即希望以對這塊土地的認知及情感,訴說幾百年來生活在這土地上的人與物。另外,再投入近一年時間埋首於史料整理,非得將許多事物的來龍去脈弄得清楚不可。筆者在教書、開會、訪視及做研究之餘,回想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多少晨昏或深夜,皓首窮經或振筆疾書,不知不覺天色既白及頸肩酸痛,常在斗室踱步沉思或站立敲打鍵盤,投入近兩年時間如今總算完成,內心不覺欣慰。
筆者向來尊重文史,但因緣際會對於農業經濟與農業發展的研究有所涉獵,故不揣淺陋,斗膽將歷史與農業經濟的關係及演進加以探討,並且在時間長河中認識彰化縣的誕生、變遷與成長。文中若有疏漏或誤植之處,尚祈各界先進不吝指正。同時,感謝曾經接觸訪談過的許許多多人們,使本書內容得以有廣度、深度及溫度的呈現,也感謝蔣敏全老師幫忙修正文史、彰化縣政府農業處蕭麗玲副處長及朱新庭技士校閱內容,以及最辛苦的吳佳縈小姐和許綉珊小姐兩位助理陪同至各地田野調查與走訪記錄,當然還有眾鄉親支持與助理群的整理資料、校稿及編排。
最後,謹以本書獻給先父楊金柱先生,今年也是他逝世三十週年,在我完成博士學位之後即離世。感謝先父引領我認識故鄉,溪湖鎮北勢尾永遠充滿泥土芬芳、田園之美及鄉親溫暖,一直讓我魂縈夢繫,也祝福彰化農業永續美好。
楊明憲 謹識於四知堂

   
 

第一章 從臺灣看彰化

臺灣為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而成的島嶼,在3萬年前至5萬年的第四冰河時期,臺灣海峽因海平面下降而形成陸棚,人與動物可以直接從亞洲大陸走到臺灣島嶼,所以很早以前其實已有人類在此活動。因此談到歷史,臺灣可從石器時代的發展開始。但因沒有文字記載,僅能憑一些文化遺址來推測早期人類在臺灣的生活狀態,從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等不同時代的演進,直到17世紀始有一些文字史料記載,才能具體描述先民的奮鬥、努力與開墾。
本文即以史前時代的農業、荷蘭與明鄭時期的農業、清朝時期墾殖、通商及農業發展,述說臺灣在日本人來臺之前的農業活動與開發。雖以臺灣為主體,但也看到彰化縣在臺灣開發過程中逐漸嶄露頭角。

第一節 史前時代的農業

一、舊石器時代
彰化位於臺灣的中部,彰化的農業發展,當然與臺灣整體開發歷程及社會變遷的關係密不可分,也與彰化本身的地理條件及政府政策有直接關係。因此,先從臺灣整體角度,在時間長河與空間板塊的經緯交織下,來認識彰化農業的變遷與發展,應該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
臺灣東部的「長濱文化」是至今臺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類型,年代距今約3萬年至1萬5千年前。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與價值呈現。在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挖到許多舊石器時代人類的遺物和遺跡,推測當時是以捕魚、打獵和採集野菜果實為生的聚落,還不會農耕,經常為了尋找物資而到處遷移。農業,包括農林漁牧等生產活動,所以在舊時器時代的漁獵、採集,就是史前的農業情形,當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自然構成農業社會。由此可知,農業與人類歷史演進息息相關。
農業的英文Agriculture是Agri和Culture兩個字的結合,在拉丁文中,Agri表示「土地」,Culture表示「文化」,所以早期在土地上的人類生活方式,即可統稱為農業,只是因為在不同地區的生活,就被冠上某某文化。

二、新石器時代
繼「長濱文化」之後,臺灣北部也出現「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距今約7,000年至4,700年前之間。新石器時代以磨製石器和製作陶器為主。農業仍屬初始階段,人們通常從事狩獵、漁撈,採集野生植物的種子和植物纖維,並可能種植芋頭、根莖類作物。考古學家曾在臺南科學園區南關里東遺址發掘大量碳化的稻米與小米,顯示當時已有栽種並為人們主食。農業進入耕種階段,表示人們已開始不再逐水草而居,生活較為安定,才開始有時間從事製作陶器及紡織,臺灣的人類文明也從此露出曙光。
在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臺灣已發現相當數量的豬、雞骨骸出土,說明了當時已經有飼養牲畜的遺跡,隨著人們定居下來,飼養及繁殖牲畜的方式也逐漸取代了原始的狩獵活動。
「大坌坑文化」的人們是最早的南島語族,也是臺灣原住民的始祖。「大坌坑文化」重要遺址,散布在臺灣各地的河口、海邊,包括新北市八里區「大坌坑遺址」、臺北市「芝山岩遺址」、臺北市「圓山遺址」、臺南市善化區「南關里遺址」、澎湖縣湖西鄉「菓葉遺址」、高雄市林園區「鳳鼻頭遺址」、臺南市歸仁區「八甲遺址」,以及臺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等,但就是沒有在臺灣中部地區有任何遺址。
直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中部地區才陸續出現文化遺址。距今約4,500年前至3,500年前,在臺中市清水區的「牛罵頭遺址」,以及之後在臺中市大肚區的「營埔遺址」。「牛罵頭遺址」大多分布於中部地區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包括在彰化市「牛埔遺址」,是至今最早發現在彰化地區的文化遺址,位於彰化市八卦山北端的臺地,範圍約有43公頃,在1992年挖掘出400多件石器及約5,000塊陶器破片,是彰化地區境內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考古遺址。
彰化地區的史前文化與中部地區的史前文化關係十分密切,但是,從發現遺址的年代偏晚及聚落的空間分布密度來看,可說明了文化發展自沿海平原向內陸擴展的趨勢,尤以「營埔文化」階段最為明顯,其以灰黑色陶器為特徵,分布在臺灣中部大肚溪、大甲溪中下游地區的河階地和丘陵上。

三、金屬器時代
在新石器時代之後是金屬器時代(或稱金石併用時代),在中部較具代表性的即是臺中市大甲區的「番仔園文化」,距今約2,000年至400年前。遺址分布地區包括大肚臺地、八卦臺地,以及苗栗縣南部等地。出土遺物有各式骨角器、鐵製器具、少量的粗製石器與大量精製陶器。顯示是鐵器逐漸取代石器的階段,但其實依其他國家發展歷程而言,從石器時代,還要經過青銅時代,掌握冶煉技術之後才會進入鐵器時代,但我們好像跳過青銅時代,而直接進入了鐵器時代。
臺灣在金屬器時代,與「番仔園文化」同期的「十三行文化」(新北市八里區)及「靜浦文化」(花蓮秀姑巒溪口南側),即可發現金器和銅器,在十三行遺址出土共二百多件青銅器,數量之多是臺灣考古遺址首見,包括鈴鐺、刀柄、銅碗、錢幣等等,推測這些銅器可能是透過交易或其他方式,自中國或東南亞一帶輸入。表示當時臺灣與外部已有貿易往來,並有航海技術及船運,人類活動範圍也因此擴大。
農業在鐵器時代的生產活動,與新石器時代差別不大,仍以農耕種植的稻米、小米與根莖類作物,以及狩獵、採集、捕魚與拾貝均為主要內容,但也開始進入畜牧方式,飼養狗與雞。由於鐵器做成的器具及工具比石器多樣化,故也提高生產能力及改變生活型態,人口不斷增加,從而所發現的遺址規模也更大了。
從上述歸納而言,臺灣歷史可追溯至3萬年前從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開始,再發展至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但一直都未曾在臺灣中部地區發現任何遺址。直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中部地區才陸續出現文化遺址,距今4,500年前才出現「牛罵頭遺址」,而「牛埔遺址」則是至今最早發現在彰化市的文化遺址。之後的金屬器時代,距今約2,000年至400年前,但並未發現任何青銅,而只有鐵器。在中部較具代表性的是「番仔園文化」,遺址也僅涵蓋八卦臺地的北端。由上述開發歷程可知,彰化地區發展較慢,亦不可能有文字記載。農業生產活動應仍停留在稻米、小米與根莖類作物農耕,以及狩獵、採集、漁撈等原始型態。

四、臺灣登場
最早有關介紹臺灣的文獻是《東番記》,是明朝陳第於1603年(明萬曆31年)所寫的文章,內容記載臺灣西南部地理與臺灣原住民的雜記,但全文僅有1,400餘字。由《東番記》書名可知當時臺灣仍是相對落後,未受朝廷教化的生番之地。其實,在17世紀,世界各國和中國已歷經唐宋盛世,也有許多文章傳世,但臺灣仍是化外之地。如果蘇東坡在1097年被貶謫流放到臺灣,而不是海南島的話,則歷史對於臺灣應會有更多的記載。但仍可以想像,當時的海南島是半開化的蠻荒之地,蘇東坡稱之為「天涯海角」,海南島儋州百姓懶於耕種多荒田,以打獵為生,五穀、布、鹽、鹹菜等都是從大陸運進來的,當地人只以芋頭為主食,但已有簡陋的房子可住。不知當時的臺灣是否也是如此?或是較海南島落後?
連橫所著《臺灣通史》一書,完成於1918年,仿司馬遷《史記》體裁,分紀、志、傳三部分,記錄自隋朝大業元年(605年)至清光緒21年(1895年)。在卷一〈開闢紀〉,即記錄隋大業元年至明永曆15年(1662年),但諸多較模糊或考據仍有爭議的記載,主要是資料極為有限。〈開闢紀〉一開始即從「臺灣固東番之地⋯」談起,「終唐之世,竟無與臺灣交涉也。歷更五代,終及兩宋,中原板蕩,戰爭未息,漳、泉邊民漸來臺灣,而以北港為互市之口。」但中國大陸與澎湖相對交流較多,元世祖至元18年(1281年)在澎湖正式設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使澎湖納入中國大陸版圖早於臺灣403年。連橫謂:「當是時,澎湖居民日多,已有一千六百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臺灣早期因兩岸沒有往來,故未發展出與大陸相近的文化水平。這與明朝(1368~1644年)長期實施海禁政策閉關鎖國有關,海禁政策是基於海防安全考量,因海上倭寇(海盜)猖獗,並為防止沿海反叛勢力私通倭寇,集結成叛亂團體;另一方面,這也與大陸地大物博,不需要依賴對外貿易有關。
上述的臺灣或彰化歷史,都因沒有文字特別描述,只能靠文化遺址去推測當時生活,可稱為史前時代。在當時,農業活動是相當原始而落後的。很難想像,距今400年前在大陸,農作物耕種已相當發達,而且西方在15世紀末也已進入大航海時代了,而臺灣還是處於一片沒有文字記載的黑暗世界。但我們相信,早期的臺灣已有原住民生活並居住,臺灣位於東亞貿易必經一環,在大航海時代中也具有不被忽略的地理位置,因此,當時在臺的漢人雖屬少數,但可能多與貿易有關。

以上內容節錄自《縱橫阡陌:彰化與臺灣農業發展》楊明憲◎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0120030.pdf

   
 

楊明憲
彰化縣溪湖鎮人
學歷:國立中興大學農產運銷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博士(第一位)、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日本早稻田大學訪問學者。
現職: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系教授、全國農業金庫獨立董事、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董事、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農田水利人力發展中心董事、財團法人中區農會資訊中心董事。
經歷:逢甲大學秘書長(主任秘書)、逢甲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逢甲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臺灣農村經濟學會理事長、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規劃委員暨評鑑委員、彰化縣政府農業局局長、考試院國家考試典試委員。
研究:在農業政策、農業保險、糧食安全、WTO農業談判、兩岸經貿、國際金融等方面,均有相關的研究成果,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超過百篇。
專書著作:《經濟學》、《經濟學──觀光與休閒之應用》、《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國際金融》等教科書,以及《單車教授》休閒旅遊書。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水深之處
  水深之處
  一本人倫推理小說,以主角的姊姊自殺掀起序幕,妹妹讀著她遺留下來的日記,一步一步追尋背後的真相,直到學會自我救贖。
   
 
2.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3.人工智能的第一性原理 熵與訊息引擎
4.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5.活出最耀眼的自己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